独家:探秘陆金所被“挤兑”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持续了近两天的“720陆金所风波”,目前已告平息。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富帅”平台陆金所,竟然会因为一张未经证实的模糊截图,一度遭遇投资人集体“仓皇出逃”的局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别的任何一家平台身上,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复盘】
7月20日上午开始,一张模糊的截图,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开来,信息内容大意是:陆金所被领导点名,要被整治了,投资人们赶紧撤资。对于该截图的信息,不少业内人士
一开始更多是抱着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航母企业,放心吧。
此后,这张截图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各大微信群、朋友圈传开。不少吃瓜群众吓住了:“真的假的?陆金所不行?要撤资吗?”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事表态:现在的金融形势,风声鹤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安全起见,还是先撤资吧……
慢慢的,随着传播面的扩大,不少投资人开始信以为真。20日傍晚时分,陆金所发布了官方公告,对此事回应称:“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将信将疑。有投资者表示:“我XX证券的朋友让我赶紧撤资”、“这公告不痛不痒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谣言,往往就是遥远的预言。赶紧撤吧。”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传言继续传导,投资人加速出逃。
20日晚间至次日凌晨,陆金所的投资人“债权转让”项目激增近万笔。此后,高峰时高达近1.5万笔。
不过,从第二天(7月21日)中午开始,陆金所平台上的个人债权转让项目,大幅减少。市场信心逐渐修复,部分投资人趁机“抄底”,大批收购债转项目。截至22日15:30,转让项目只剩下不到30个了。
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此次事件,为行业、为投资者,也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值得被这个行业铭记与反思。
(截至2017年7月22日15:30,债权转让项目减少至3页)
【追溯】
“720陆金所风波”是如何造成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对于信息源,陆金所方面人士透露称:还在调查。
有人说,是跳槽去某理财公司的经理们“搞的鬼”;也有人说,最近的“64号文”(《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叫停金交所产品,陆金所正好撞枪口上了;还有的说法是:在央行上海总部一个工作会议上,领导提了一嘴陆金所,是为提示风险,并非批评。结果,有人将此事扩大、扩散出去。经过传播,最后变成了陆金所“被点名、马上开整”的传言。
总之,传言或者说谣言,被传得有模有样。
“一个小小的谣言,就搞得转让区的收益率高得飞起,这个谣言本身就是在煽风点火,破坏金融稳定。”一位陆金所的前员工表示,“退一万步来说,陆金所经不起查么?早在证监会的刘主席在人行副行长的任上就来调研陆金所了,后来银监会就如何监管P2P还来征求陆金所的意见,不才有幸参与其中,至今清楚记得不自融、不做资金池等监管红线。以我本身的经历来看,陆金所对待监管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起码是银行级别甚至高于银行级别的。”
即便如此,很多投资人不明真相,吓得仓皇出逃。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的不少用户都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人,他们胆小甚微,或对风险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当初糊里糊涂或者听身边的人一说,就进行了投资甚至重仓,而一旦市场上出现负面消息,便迅速撤离。羊群效应十分明显。
《乌合之众》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写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没办法,社会太焦虑了,这都是被逼的,”有投资者坦言。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最近这类事情很多,各行各业都有,因为我们的市场始终缺乏一个透明的游戏规则,告诉别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所以人人自危,恐慌便会被无限放大。”
在感慨国内网贷投资者心理何其脆弱的同时,不少网友纷纷在网贷之家相关板块留言,呼吁监管部门吸取经验教训,为投资者创立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
【反思】
当平台遇上负面消息,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相同。
以红岭创投为例,它每次自曝负面时,红岭创投的粉丝是以戏谑地口吻:老周又爆负面了,吓得我赶紧又投了100万压压惊。
而另一家深圳的P2P平台融金所,当初面临政策难关时,不少投资人与行业人士纷纷撰文力挺融金所,呼吁维护P2P行业信心与稳定。
2015年9月7日晚,融金所被经侦调查。业内引发了极大反响,投资人如惊弓之鸟,恐慌情绪弥漫,而当地平台亦人人自危。同行们奔走相告:融金所是广东地区的标杆平台,现在碰到的政策难关也将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宜过度夸大。“试问有几家平台有信心独善其身呢?还望行业同仁及相关媒体切莫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负面消息容易引发‘金融踩踏事件’。”
这与此次陆金所风波中投资人、行业从业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恐慌,除了是对政策风险的担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投资风险缺乏认知。
什么是P2P网贷?泛亚、e租宝、中晋资产等线下理财与P2P区别在哪?如何看待平台背景、业务、风控实力?如何评判一家平台的负面消息?很多人(包括社会各界、投资者、从业者)其实并没有真正搞懂这些。对于风险,他们几乎全无概念,盲目听从他人推荐,或是“唯背景是从”,出事后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人,比比皆是。
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老行长,当初重仓e租宝,并推荐他的亲朋好友投资e租宝。有人告诉他e租宝的风险时,他不相信,还反问道:你还能比我更懂金融?
这些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助推下迅速扩张、跑马圈地,然而,跑得太快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未跟上,一旦有点风吹草动,问题便暴露出来。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或将成为各大平台面临的共同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眼下各大平台多在试图说服投资者,自己十分合规、背景很牛、获奖无数,然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或尽量掩饰,以至于投资者对平台风险缺乏充分的认知。所以,当负面出现后,投资者的信心瞬间崩塌。
没有充分的了解,又何来热爱与忠诚度呢?
来源 | 网贷之家 作者:牧晨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推荐阅读